節能減排狀況評估報告2012-06-14下載文件:暫時沒有下載文件
節能減排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為此,“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底,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兩項約束性指標。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企業是實行節能減排目標的主體,而且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也是企業應積極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
“十一五”規劃已經結束。全面總結“十一五”期間企業執行節能減排規劃的狀況及在節能減排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對于指導和推動企業在“十二五”期間進一步節能減排,完成規定的約束性指標,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對于國家制定下一步的節能減排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十一五”企業節能減排的總體狀況與成就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年均增長高于10%,而能源消費年均增長低于7%,能源消費增長低于經濟增長速度。根據國家發改委與環保部提供的資料,過去五年,我國通過節能提高能效少消耗能源6.3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約19.10%,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2.45%和14.29%,其中,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傮w上看,基本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 從企業層面看,通過淘汰高耗能落后產能、加快節能技術應用、開展能耗總量跟蹤控制,工序能耗對標找差,建立和深化能源管理體系,對節能減排指標進行分層分解控制,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日常管理等措施,最終實現了良好佳績,為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總目標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千家企業節能減排行動”取得突出成效 2006年4月13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在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化工、建材、紡織、造紙等9個重點耗能行業組織開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該活動是指國家對年綜合能源消費量18萬噸標準煤以上約一千家企業加強節能管理,其能源消費量占工業能源消費量的一半。自“千家企業節能減排行動”開展以來,這些企業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節能工作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節能投入逐步增加。通過對千家中953家企業節能目標完成情況和節能措施落實情況考核的綜合評分,391家考核結果為超額完成等級,占41%;456家考核結果為完成等級,占47.8%;32家考核結果為基本完成等級,占3.4%;74家考核結果為未完成等級,占7.8%?!扒Ъ移髽I節能減排行動”成為推動全國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中央企業是節能減排的領跑者和排頭兵 國務院國資委非常重視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工作,在“十一五”初期就確定了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目標,即到“十一五”期末,中央企業要確保完成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其中石油石化、冶金、電力、交通運輸、化工、煤炭、建材等重點行業,要力爭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標。同時,國資委確定的30家重點耗能的中央企業,各項主要生產經營業務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指標全部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企業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他中央企業要圍繞節能、節材、節水、節地和污染物減排等重點,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為實現全國節能減排目標做出貢獻。央企不僅在規模上是所在行業的排頭兵,同時成為了節能減排的排頭兵,也很好地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3.重點行業節能減排成果顯著 統計表明,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工業占總量的70%左右,工業生產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工業的節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十一五”節能目標的實現。“十一五”期間,許多傳統的重點耗能行業節能減排成果顯著,不少行業提前、超額完成本行業的“十一五”規劃約束目標。例如,電力行業于2009年年底提前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規劃目標,為全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與2005年相比,火電供電煤耗由370克/千瓦時降到340克/千瓦時,下降了8.11%?!笆晃濉鼻八哪?,煤炭行業少消耗了4.9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3億噸。2009年與2005年相比,鋼鐵行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由694千克標準煤降到615千克標準煤,下降了11.4%。 二、企業節能減排的典型經驗 “十一五”期間,我國企業大膽創新,在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同時,形成了許多先進經驗與成功模式,值得借鑒與推廣。 1.加快調整產品結構 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是節能減排的根本途徑,“十一五”期間,我國企業從多方面著手調整產品結構:一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過快增長;二是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落后生產能力、工藝裝置和技術設備,而后更新產品與生產力;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高技術產業。 2.依靠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技術進步促進節能減排的潛力非常大,不少企業做到了“三個加快”來發揮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的促進作用,一是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二是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三是加快建立節能技術服務體系。 3.努力發展新能源 新能源具有能耗低與排放低的特點,被稱之為清潔與高效的能源。一些企業通過努力發展新能源替代傳統的能源,以全新的方式降低了能耗與排放,并向社會提供了低能耗與低排放的產品與服務,在更大范圍內降低了能耗與排放。 4.強化完善管理體系 著力強化管理、完善管理體系,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有關資料顯示,管理節能對全部節能的貢獻率能夠達到15%,是投入最少、見效最快的節能方式和途徑。目前,無論是在生產領域,還是在消費領域,節能管理的潛力都非常巨大。因此,強化管理、完善體系、落實責任、嚴格督查,建立起“目標明確、責任落實、獎懲分明、一級抓一級、一級考核一級”的節能減排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就顯得非常必要而迫切。 5.調整能源使用結構 企業在經營原有產品與服務的同時,通過能源原材料的結構調整與替代升級,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穩步發展替代能源,同樣也是實現節能減排的主要途徑。國內企業在這個方面已經有了許多優秀的案例。 6.改進生產布局 大企業的生產經營往往橫跨不同的區域與產業,而這同樣為企業推進節能減排提供了豐富的空間。有些企業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積極改進業務布局,取得了節能減排的顯著成果。 7.推行綠色供應鏈 供應鏈的狀況直接決定著產品的成本與質量,在開展節能減排上同樣如此。一些企業的做法表明,推行綠色供應鏈是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 三、中國企業節能減排的動力因素及其評估 “十一五”以來,我國企業在節能減排上取得了重要進展。應該說,節能減排的力度之大世界少有,成效居于各國前列。處在當前的發展階段與體制環境下,若干因素對企業開展節能減排起到了有效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1.行政力量是企業節能減排的首要推動力 雖然我國企業抓住近年來宏觀經濟高速增長的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在規模、技術水平等方面仍然相對落后。因此,許多企業依然把繼續做大作為首要目標,加之高耗能與高排放的外部性質,使得現階段的中國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的內部動力顯得不足,但目前粗放的發展模式又的確難以為繼。站在整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在現行的體制環境下,政府就理所當然地從外部成為了企業節能減排的首要推動力。 為了確?!笆晃濉惫澞軠p排目標的完成,國務院頒布了一系列文件督促執行。200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此后,各省也陸續頒布了相應文件。在行政問責制下,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作為檢驗地方經濟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每年的考核結果交干部工作主管部門,作為對省級人民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并向社會公布,發揮社會和輿論的監督作用。各地區節能主管部門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對千家企業的綜合評價報告,經審核匯總后向社會公告,并結合評價考核,組織節能減排督察行動。 2.巨大投入是節能減排的直接推動力 節能減排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在這方面,政府在“十一五”期間通過巨大的財政資金投入,發揮了“有形之手”的引導功能,以明確的政策導向,減輕了企業的資金投入負擔,并為企業從事節能減排技術開發創造必要的市場空間。據統計,“十一五”期間,中央政府投入節能減排資金2000多億元,帶動全國各級政府與企業的節能環保投入,用最保守的數字來說是1.6萬億元以上,比“十五”期間增加了70%。國家科技計劃累計安排節能減排研發項目經費超過100億元,為國民經濟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政府投入用于實施工業鍋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形成2.6億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大力建設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4560萬噸,普遍建設了火電廠煙氣脫硫裝置,投運的脫硫裝置達到4.6億千瓦,采取財政補貼方式推廣節能燈3.6億支以上,節能汽車20萬輛以及高效節能電機等節能產品。 3、法律法規是節能減排的重要制度保障 在目前的經濟與體制環境下,我國政府一方面利用行政手段強力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同時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把行政命令上升為法律法規,借助經濟規律的力量推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全國人大于2007年10月28日正式頒布了新修訂的《節約能源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了《循環經濟促進法》。我國政府在強化法制建設推進節能減排上著力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法律法規,盡快把實踐中、改革中形成的節能措施和有益經驗上升為法律,完善并頒布實施《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切實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二是完善標準,制定和完善主要工業耗能設備、家用電器、照明器具、機動車等能效標準,組織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建筑節能標準,加快制定建筑物制冷、采暖溫度控制標準等,為節能減排執法監督、設立節能環保技術準入門檻提供依據;三是嚴格執法,嚴肅查處各類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形成依法節能減排的良好氛圍。 4.國際市場的綠色壁壘是節能減排的重要約束力 由于國際市場的環保標準普遍高于國內,因此,國際市場的綠色壁壘就成為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實行節能減排的重要約束力。例如,2003 年2 月歐盟頒布了《廢棄電子電氣設備指令》和《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在歐美的影響下,各國紛紛出臺產品能效和排放限制性標準,資源環境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全球性的綠色壁壘已經對企業的能效和排放指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發達國家對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的一系列法規、技術標準的出臺,在客觀上形成了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與此同時,由于中國過去對環境質量和污染控制等節能減排的標準設置較低,造成中國企業在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環保標準方面激勵不足,高能耗、高污染等環境敏感型行業的初級制成品在出口貿易中占有相當比重。因此,只有采用符合國際貿易中資源和環境保護要求的技術標準,中國企業才能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節能減排既是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時代加快融入國際市場的入場券。 綜上所述,“十一五”期間,我國堅持節能與發展相促進,開發與節約相協調,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地開展了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最終確?!笆晃濉惫澞軠p排目標的完成。應該說,“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疾焱苿悠髽I節能減排的各項動力因素,可以看出,行政機制是最大的促進力量,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與實施確保了行政力量作用的可持續性。巨大的資金投入是節能減排的直接推動力。市場機制在企業節能減排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的內生動力逐步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從長遠發展考慮開展節能減排。 四、進一步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的建議 回顧“十一五”期間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不可否認,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仍然存在諸多錯綜復雜的矛盾和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企業主體作用的發揮還不充分;促進節能減排的機制還不健全,政策難以落實到位;企業自身的動力機制還有待增強等。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總量仍將快速增加,重化工業的比重大、增速偏快,結構性污染仍將十分突出,給我國資源和環境帶來極大的挑戰,污染減排消化增量的任務相當艱巨。為此,“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十二五”規劃為企業節能減排指明了方向與著力點。對于企業而言,一定要以對國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負責的態度,站在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增強節能減排的自覺性,切實擔負起節能減排的歷史使命。要通過研究高效、低耗和低排放的制造技術,開展過程環境友好產品、節能減排等的深度策劃和研發,在降低能源環保系統成本、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副產資源循環利用、做好節能減排技術和裝備的產業化等諸方面做出新貢獻。 有效開展“十二五”期間的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最有效辦法就是轉換節能減排的動力機制,完善節能減排的市場制度,國家要從“十一五”期間強力推進節能減排的角色中逐步退出,而出臺更多的鼓勵性政策與配套資金的支持來引導企業,要更加突出企業在節能減排中的主體地位。大企業要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同時更加注重中小企業節能減排。政府、協會等有關方面要圍繞發揮企業的主動性開展工作,注重制度配套,形成政策合力,實行分類差別監督。從企業自身看,應當把自身的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相結合,主動積極地開展節能減排。
|